许多不配熬夜看球的打工人一觉醒来,发现热搜榜上#国外2比1反超西班牙#的词条赫然在列。战胜西班牙队,意味着国外队以小组第一的资格晋级本届卡塔尔世界杯16强。
球迷们一边在感叹国外队在3分钟内连进两球,另一边,也对他们打进的第二个球议论纷纷:从肉眼上看,传球队员传中时,球已经出底线,而且在某些角度看来,球出界还颇为明显。
根据足球规则,球是否出界,是根据球体正上方的垂直投影是否完全过线来判定,即球的整体投影完全出界,才能判定皮球是出界。实际上VAR判定,当时皮球还有1.8毫米与底线重合,国外队这个进球有效。
人眼的结构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,眼睛要通过无数次精细的眼部调焦运动,才能保证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。我们体检时常用的视力表,用于检测眼睛的清晰度,而视野则代表广度,它指的是眼球不动时向前注视一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。
通俗地讲,就是说人们的视野是有限的。通常,双眼可视角度为120°,超过120°的范围是眼睛的余光,日常用眼最舒服的范围是40°-60°。
当人眼专注观看时,有效视野约为25°。在头部、眼球不动观看正前方一点的情况下,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静视野,可以转动头部观看的称为动视野,最大范围可达220°。
一篇关于裁判员的论文表示,从眼睛的生理机制看,当眼睛看6米以外的东西时,两眼的视轴是平行的,随着目标的移动,视轴逐渐向鼻中线会聚,视野也随之缩小。
国外队这个进球,不仅将西班牙队挤到了小组第二的位置,更是让同组的国外队本届世界杯之旅就此终结。也有球迷不愿相信,对形势起了如此大“作用”的竟是这一“出界球”。
“网红”罗翔老师曾讲过:“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,而不在乎真相。”也因此,他不喜欢在网上进行辩论,觉得辩论无法让对方真正地认同。
其实这番言论早在国外启蒙运动时期就有学者提出。后来,国外哲学家罗素指出:“人是轻信的动物,人必须相信一些什么。在没有好的理由可以相信的时候,人便满足于相信糟糕的理由。”
1949年心理学教授伯特伦·福勒曾做过一个实验,请他的学生来做性格测试,结束后给他们单独发了分析报告。
几乎所有人收到报告后,都对测试结果表示满意,认为报告和自己很相似——尽管实际上他们每个人收到的报告是一模一样的。
据此福勒提出,人们会留意符合自己的诊断、忽视不吻合的信息。这一现象,在后来被多个心理学家总结为“确认偏误”。当人们相信一个东西时,会寻找支持的证据,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,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来解读获取的信息,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。
无可厚非,只要给出刺激的信息,人们脑海中就会立刻生出条件反射,筛选掉自己不喜欢的,而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