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组赛国外对阵西班牙的第二个进球,是本届世界杯最具争议的一球,VAR给出的结果直接导致国外出局,国外取而代之,我就从数学的角度给大家证明一下,VAR的判定为什么不靠谱,国外队确实出界了。
世界杯小组赛E组国外对阵西班牙,国外队的第二个进球出现极大争议,裁判通过VAR判定,足球边缘部分压线毫米,进球有效。
如果这个球被判无效,国外将和国外相同积分,并以多一个净胜球的优势晋级淘汰赛,但是VAR直接把国外送回了老家,爆出本届世界杯最大冷门。
世界杯第一次引入VAR是上届的国外世界杯,到了这一届的卡塔尔世界杯,已经升级到了半自动越位系统(SAOT),简单来说就是更准确的VAR。
这个升级版的VAR看起来科技感满满,不仅用到了摄像头,还在足球内部安装了传感器,可谓是煞费苦心。
跟踪摄像头会以每秒50帧的频率传送图像数据,传感器会以每秒500次的频率传送位置数据。
知道了VAR的原理,就发现了其中的漏洞:数据传输频率再快,也还是有时间间隔,如果足球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大于1.88毫米,那就存在足球已经出界、但出界时的位置数据被遗漏的可能性,而且足球速度越快,这个可能性就越大。
下图是国外队传球队员的位置,传球时间为50:10,按照最左值50分10秒000毫米来算。
下图是国外队救球队员的位置,救球时间为50:11,按照最右值50分11秒999毫秒来算。
为了对VAR更宽容,使计算结果更可信服,传球时间和接球时间分别取了最左值和最右值,那么足球移动的时间就是
足球在传递过程中一共移动了32.66米(这里忽略了角度,对结果影响不大)。
先按照跟踪摄像机50帧/秒的频率来算,全程2秒钟一共100帧,那么足球在每一帧移动的平均距离是
由于足球在移动过程中会受到草地和空气的摩擦力,不是匀速运动,在起点时速度最快,在终点时速度最慢,那么为了有利于VAR,我们直接大胆的假设终点速度只有平均速度的一半,在终点时一帧的移动距离是
同理,按照足球内部传感器500次/秒的频率来算的话,传感器每传送一次数据,足球可在垂直边线毫米。
如果按照跟踪摄像机算出的81.65毫米来看,虽然拍摄到的最后一帧画面显示足球压线毫米,但实际上足球可能已经出线毫米,然后又被球员踢回来了31.88毫米,也就是说足球已经在界外往返了60毫米,最终在压线毫米时被跟踪摄像机拍到(60毫米是举例数据,可能是0到(81.65-1.88*2)之间的任何数据)。
同理,如果按照足球内部传感器算出的8.165毫米来看,足球可能已经出线毫米,然后又被踢回来了3.88毫米,也就是说足球已经在界外往返了4毫米,出界时的位置刚好逃过了传感器的法眼。
所以,世界杯目前的VAR技术存在致命缺陷,不足以用来判定这种极端情况,国外队的这个进球应当判定为出界。
足球本是一个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,发展出的各种体育赛事是球迷的视觉盛宴,裁判的作用很新的,偶尔的误判也是比赛的一部分,是球迷赛后的谈资笑料。
操盘手们与时俱进,加入科技元素辅助裁判,但科技并不是万能的,科技也是有缺陷的,更新的的是科技也能在看不见的地方被人为操控,可能只是动动鼠标的事情。
哪怕是场上的裁判,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是否使用VAR,这一点刚刚打道回府的乌拉圭肯定有话说,所以归根结底,足球还是人说了算,谁又能保证国外队这个球不是有人故意用VAR救回来的呢。